中班幼儿自主性游戏研究方案--幼儿自主性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培养

网站首页    教海拾贝    研究方案    中班幼儿自主性游戏研究方案--幼儿自主性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培养

2016年05月26日

·       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游戏更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之一,如何在自主性游戏中注重培育幼儿的 规则意识,是近几年来幼儿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依据自主性游戏灵活性、多样性、多重性、均等性、规则性的特点,提出了创设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创设有助于稳定幼儿角色的游戏标志、创设不同幼儿不同游戏所需要的游戏材料的观点,并从引导规则、接受规则、执行规则、巩固规则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主性游戏中规则的体现。

二、规则意识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价值

1.游戏设计的灵活性。

在自主性游戏中,儿童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儿童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新的计划,这种灵活性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能满足儿童的愿望和需要。

2.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儿童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游戏过程的规则性。

每个游戏都有开始、过程和结束等环节,要做到有序地开展游戏,就需要教师在开始游戏前给幼儿讲清楚游戏各个环节的要求,也就是规则。特别是一些大家应遵守的普遍规则,有必要事先告诉幼儿,并在游戏的过中提醒幼儿要遵守这个规则。对于可让幼儿尽情发挥的地方,则不必设置过多的要求,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像力丰富的天性。

三、自主性游戏中规则意识培养注意重点

1.尊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

游戏是幼儿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过程,是幼儿的权利和需要,是幼儿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把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静下心来想一想,成人也喜欢来点刺激的游戏,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快速滑行车,新型运动中的攀岩、悬崖跳水、急流探险都是成人喜欢的惊险活动,一个险字本身就包含着不安全的因素,而冒险后的成功却往往能带给人巨大的满足感。孩子在游戏中的动作一般来说具有非常规性。例如幼儿玩滑滑梯,除掉滑滑梯本身带给幼儿的感受外,幼儿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情节,例如:奥特曼救人、过山车等。幼儿在充分地自主地表现,使游戏情节精彩,内容丰富,当然会令他们流连往返。因此,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把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才能够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就算是小班的幼儿,也仍然会在游戏活动中反映他们日常生活的片段,扮演他们想象的角色。但教师总会担心幼儿不会玩,玩不好,不安全,希望幼儿按教师的意愿重复那些规矩的活动,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失去了自主性,时间长了,会束缚幼儿的思维和手脚,表面上看上去听话乖巧,实际上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内容表现,看看他们在游戏中做什么怎么做的;倾听他们在游戏中谈论什么,怎么交流,对积极地部分给予肯定,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选择,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注意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体验。幼儿在游戏时的动作、语言、情节常常是比较随意的甚至是盲目冲动的,特别是小班阶段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准则行事,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游戏进行时易发生冲突和过激行为,导致不良后果产生。例如:前面提到的游戏中,救人的孩子越来越多,集中在窄小的滑梯通道上,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如果一味让幼儿自主自由、随心所欲,完全忽略规则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功能,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根本就自主不起来,同伴间互相干扰,混乱无序,游戏不能顺利开展,自然没有自主性可言。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制定规则,让幼儿学习遵守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在有序的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才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2.注重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培养幼儿的自律性在我们谈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的时候,同时有这样一种误区,游戏既然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成人就不该过多地干预,让幼儿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好了,只要幼儿高兴就行。事实上游戏就变成了放羊式的一种低水平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就无从体现,幼儿在游戏中变得盲目没有规则放任自流,忽略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前面提到的幼儿安全问题就变得突出了。因此,我们要谨慎地界定幼儿地游戏行为,评价幼儿地游戏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观察幼儿当前或已有的经验和能力,需要教师在哪个方面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培养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的自觉性。规则是必要的,幼儿受年龄限制,控制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凭兴趣模仿或重复一些危险的行为和动作。特别是在活动激烈时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要让幼儿学习和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学习区分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和危险的,让幼儿学会自律。这样才能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内在的行为需要。例如,玩竹竿游戏,孩子们很喜欢,能用竹竿玩出很多种好玩的玩法:抬轿子、双杠、骑竹马、跳竹竿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危险的玩法:有的用竹竿相互对打,有的将竹竿乱扔。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必须立即制止,并让所有的孩子知道这样的玩法是不对的,是很不安全的。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哪些玩法是可行的,哪些玩法是不行的,制定出玩竹竿游戏的规则。这样,既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孩子制定规则的能力。当游戏规则制定好后,要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通过评价使幼儿不断掌握规则。规则是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在游戏中要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养成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违反者做到一视同仁,赏罚分明,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规则无疑是必要的,但过于繁琐、生硬,就变成了套子,束缚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行为。活动前,有的教师会提一大堆的要求,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把那些文静、乖巧的孩子作为榜样。长期这样,幼儿会变得看教师的眼色行事,为了听教师的表扬而变得循规蹈矩,自主性得不到发展。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明显违规行为的幼儿毕竟是少数,遇到不恰当行为出现时,教师不妨给他一个提示或疏导,既加强了针对性又避免了打击一大片。幼儿在游戏的自主程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自主游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游戏过程的自主程度与规则要求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不同而有所不同。

3.保护幼儿的创造火花。

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儿童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把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必须做的事情。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多是无意性的,不是经过苦思冥想得来的,往往是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游戏中幼儿的创造随处可见:滑梯当成了大海、积木当成了手枪、树枝当成了宝剑、椅子当成了火车,这些创造的火花,让原本简单的游戏变得精彩、生动起来。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及时捕捉他们的创造性的点滴火花,予以肯定,正确对待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突发奇想,并和他们一起游戏适当地给予帮助,从而使他们的游戏顺利地开展,创造性得到更大发挥。但如若处理得不好,积木手枪会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小椅子火车不恰当的使用会变成安全隐患。让幼儿骑在椅子上把火车安全的开下去,还是为了某一个违规动作让游戏停下来?我认为教师不妨和幼儿商量一下,让幼儿明白行为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找出对错讨论怎样做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才能与同伴玩得更好更尽兴等。这样既保护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火花又逐步学习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获得积极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积极得当的行为方式。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教师是游戏问题的解决者、教师是游戏适当的引导者。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既丰富多彩有利于幼儿发展,又安全科学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寓教育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游戏虽说是幼儿自发的自然活动,但是它一旦进入教师的视野,就被引入幼儿的教育领域,它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会受到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区分为好的游戏和不好的游戏。

四、自主性游戏中规则的体现

1.在游戏的进行中引导规则。

幼儿跨入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规则培养的关键期。为了让幼儿游戏玩得自主,又玩得有规则,把规则真正体现在幼儿自主活动中,教师应在集体的游戏中引导幼儿玩出不同玩法。当然,教师更应当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遵守规则,遵守普遍的准则,引导幼儿树立只有每个人都充分遵守了基本规则才能有效开展游戏的理念。让幼儿在自主性的集体游戏中培养规则,在良好的游戏规则意识中感悟规则。

2.在教师的参与中接受规则。

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根据幼儿喜欢老师笑,喜欢老师抚摸,更喜欢老师温柔手势的特点,可多用体态、眼神和手势来教导幼儿自觉地接受规则。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可用食指放在嘴前轻轻地——“嘘”,表示要安静;可用右手食指顶在左手手掌心,表示在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暂停;轻轻地点点头、挥挥手,表示要继续⋯⋯这种无声的语言给幼儿带来了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体验,达到让幼儿不抵触规则,乐意接受并自觉遵守规则的目的。

3.在音乐和儿歌声中执行规则。

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幼儿随着清脆的音乐在自主性的游戏活动中执行规则。同时在游戏活动中,也可用音乐让幼儿更好地执行规则,游戏要开始了,播放一曲《开汽车》;要排队了,播放音乐《火车呜呜叫》;游戏结束了,播放一曲《小手拍拍》等。教师可及时把一些常规要求及自主性游戏的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记住了规则要求,从而起到了潜移默化地 教育幼儿的目的。

4.在标志图形中巩固规则。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差,会很容易模仿坏的现象。教师可把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各种规则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案,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可在教室的地上画上行走的箭头,以帮助幼儿掌握向右行的行走规则;在玩具放置区可设置相关的标志,以引导幼儿在游戏结束 后将玩具放在指定的地方;在游戏中,不允许出现的动作可在相应的标志上打上大的红叉等。通过各种形形式式的图案,让幼儿了解规则,熟悉规则,并自觉执行规则,从而不断巩固规则的意识。


2019年9月10日 17:10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栏目导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