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原则

网站首页    学海漫步    学习资料    美术教育的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无论是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的实施,都应该注意审美性。活动实施中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与创造、审美感情陶冶等。学前儿童时期,他们心理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常常通过移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不具有生命力的无机世界充满活力,显示出一种審美意境。美术教育应依据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幼儿审美心理,帮助他们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美术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而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利用美术要素和工具、材料将这种意象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包括两大类,一类实在的可视形象的创造,即我们看到的幼儿创作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随意安排空间等。另一类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这是基于幼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在特定具体的审美理解活动中的一种创造,因此我们应注意贯彻创造性的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特点之一就是对自己的感知觉的依赖,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是探究外在的世界,他们都更倾向于用动作和形象作为媒介来达到目的。幼儿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从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过程来看,儿童最早的涂鸦行为是无意识的手臂反复动作的肌肉运动。儿童的身心处于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与世界的双向建构,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的方法进行美术活动

    幼儿的感官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发育,他们常常用多种感官的协调来帮助自己进行审美知觉。“六岁儿童得以联觉地把色彩与声音相联系起来的那种机制,或者他那种能创作出一点诗句或建立起精细的、令人愉快的结构的机制,并不是训导所得来的。然而这种能力的存在是不能否定的。”我们也经常看到儿童手舞足蹈地借助于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或者在画画的时候背诵诗歌、唱歌或自言自语地讲故事。这些都说明儿童有着较强的通感能力。幼儿的审美知觉集中了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表现出多通道性。

2.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两个极端倾向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这一过程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都只涉及上述两方面中一个方面的发展,因而也是不全面的教育。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应注意将手、眼、脑的训练协调一致,使儿童真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应遵循美术教育原则,它能让老师有章可循,制定出更有效的计划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021年6月11日 16:21
浏览量:0
当前位置:

栏目导航

最新文章